EDI(电去离子)模块在水的深度处理中应用广泛,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,可能会出现漏水的问题,这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,还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损害。以下是对EDI模块漏水原因的详细分析。
密封件相关问题
密封件是EDI模块中防止漏水的重要部件,常见的密封件如密封圈。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,密封圈会出现老化现象。这是因为密封圈长期与水、化学物质等接触,其材质会逐渐发生化学反应,导致弹性下降、变硬变脆。一旦密封圈老化,就无法紧密贴合模块的各个连接部位,从而出现缝隙,水就会从这些缝隙中渗出。
此外,密封圈在安装过程中如果受到不当的外力作用,可能会发生变形。比如安装时过度拉伸或挤压,会使密封圈的形状改变,无法恢复到原本的密封状态。当模块运行产生压力时,变形的密封圈就难以起到有效的密封作用,进而引发漏水。还有可能是在运输、安装或维护过程中,密封圈出现缺失或脱落的情况,这直接导致了密封环节的缺失,水必然会从相应位置泄漏出来。
模块结构异常
EDI模块内部有隔板和中心管等关键结构部件。隔板的作用是分隔不同的水流通道,保证水的正常流动和离子交换过程。如果隔板的间距设计不合理,在模块运行时,水流的冲击力可能会导致隔板发生位移或变形。当隔板的位置发生改变,就会破坏原有的密封结构,使不同通道之间的水相互泄漏。
中心管是模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它为水的流动提供通道。如果在安装中心管时,其位置没有安装到位,出现偏移或倾斜,会导致与周围部件的密封不严。而且,模块的外壳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,如果受到外力的撞击,可能会发生变形。外壳变形后,其与内部部件的配合间隙会发生变化,原本紧密的连接变得松动,水就会从这些松动的部位泄漏出来。
内部烧损或变形
EDI模块在运行过程中,对运行条件有一定的要求。如果长期处于低水位运行状态,模块内的电极可能会因为局部电流密度过大而产生过热现象。同样,高电流运行也会使模块内部的温度急剧升高。过高的温度会使模块内部的一些组件,如离子交换膜、电极等发生烧损。烧损后的组件会出现破损、变形等情况,破坏了模块内部的密封结构,从而导致漏水。
树脂或膜片损坏
树脂和膜片是EDI模块中实现离子交换和分离的关键材料。当进水水质较差时,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杂质,如大颗粒的悬浮物、胶体等。这些杂质会磨损树脂,导致树脂破裂。此外,如果水中含有较高的硬度离子,在离子交换过程中,容易在膜片表面形成结垢。结垢会增加膜片的负担,影响其正常性能,甚至可能导致膜片穿孔。另外,水中的氧化剂,如余氯等,如果含量过高,会对树脂和膜片造成氧化腐蚀,使它们出现破损,进而引发漏水。
运行维护不当
在EDI模块的运行过程中,如果长期不进行清洗,水中会逐渐沉积各种杂质,形成结垢。结垢会影响模块内部的水流通道,导致局部压力升高,从而破坏密封结构,引起漏水。另外,在对模块进行维护时,如果操作不当,例如在拆卸和安装部件时,不小心误触了密封部位,可能会使密封件移位或损坏,导致漏水。
进水水质问题
进水的质量对EDI模块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。如果进水中含有大颗粒物,这些颗粒物会随着水流进入模块内部,可能会堵塞水流通道,或者直接对模块内部的部件造成物理损伤,破坏密封结构。高硬度的水会使模块内部更容易结垢,增加漏水的风险。水中的余氯等氧化剂会与模块内部的材料发生化学反应,腐蚀树脂、膜片等部件,导致它们损坏漏水。